三九宝宝网宝宝成长成语寓言

现代化路上,国学经典缘何“惹火”

09月22日 编辑 39baobao.com

继易中天、于丹之后,王立群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,他主讲的“读史记”正在央视“百家讲坛”热播,近日又正式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签约,即将出版新书《王立群读史记》。

王立群的“红”,显然得益于当下正“火”的读经热:以传统经典为教学特色的国学班、读经班,在全国大中小学雨后春笋般地兴起;天南地北,掀起一股阅读国学经典、追寻传统文化的热潮。一个问题由之摆在我们面前:现代化路上,国学经典缘何“惹火”?

这引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则消息:1999年12月11日,在武汉地区研究人员人文社科专业学术交流会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华中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叔子教授表示,本年他所招收的机械专业博士生,首先要学会背诵《老子》和至少半部《论语》。然后才能开题写学位论文,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。

针对质疑,杨叔子教授解释:博士生作为国家高层次的人才,不能不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。学理工科的不懂人文科学知识就是一个很大的缺陷,必然影响其思想、道德和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。杨叔子从5岁起,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诗书典籍,入小学时许多国学经典著作他已烂熟于胸。受惠于国学经典阅读,他后来既成为“成就卓著的机械工程学家”,也是“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诗人”,“有着深厚人文精神的教育家”。在学生心目中,他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“灵魂人物”。

其实,要求学生阅读经典,杨叔子并非“原创”。当年,只有大二学历的李政道想去美国芝加哥大学读研,芝大校长哈金斯当时不就表示,没有学位的学生要进研究院,必须熟读过指定的西方著名经典著作。若非自幼喜欢读书的李政道据实力陈,自己念过等价于这些经典著作的东方作品,比如孔子、孟子、老子,他也许就进不了芝大研究生院,或许就不能有后来的科学成就。

美国的大公司,至今有一个不成文的“惯例”:招聘高级管理人员必考莎士比亚作品等西方公认的经典著作。日本大公司,则要求管理人员读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等经典。而中国沈阳有个黎明航空发动机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,对管理人员也有一个特别要求,那就是必读三本书——《道德经》、《孙子兵法》、《黄石公三略》。

中外的大学和大公司,为什么看重经典名著的阅读?

从大处说,经典名著既是一个民族最重要思想遗产的载体,而且是一个民族独特经验的汇集,是民族独特的认知方式与价值理念的体现,极富价值。国家(乃至学校和企业)在快速发展中遭遇难以避免的“人和自然”、“人与人”矛盾时,必然会寻求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,包括从文化传统中寻找资源。就中国而言,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,其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,物质文明飞速发展,道德的进步却未跟上趟儿。在反思中,人们发现,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可以促进本国的科学技术进步,却解决不了现代化中冒出的社会问题。经济社会的发展,要求文化跟进。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社会问题之道,重振国学以恢复文化自信,构建民族精神支柱,提升国家“软实力”,因此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。国学经典阅读,由之惹“火”。

而就个人而言,阅读经典也是阅读其他读物不可替代的。国学经典,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不朽之作。千百年来,经典著作影响了无数人,证明了它对个人人生引导的价值。一是可以帮助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,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,增强民族责任感和自豪感;二是经典作为历代引用频率最高的文献,熟读它们可以促进对古代哲学、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,启迪思维;三是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先哲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,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;四是既可经世致用,也可以修身怡心,从中学会做人处世的道理,懂得社会伦理道德,学会尊重他人,理解他人,培养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、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,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。这对人生成长和事业的成功,至关重要。阅读经典,无疑是一个中国人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。

推荐阅读
图文推荐